假如你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上大专一个孩子上清华你会偏心吗?

发布时间:
2023-08-26 13:32
阅读量:
42

大家都在假设,我家真的就是这样。

我有个比我大一岁半的姐姐,我北大,她大专,且上好大专都勉强那种。

其实作为子女,我和姐姐相处很融洽,也不会因为父母而有啥隔阂,反而小时候一起对付父母,算同一阵营。

而父母,其实很难说偏心哪个孩子,因为两个孩子需要发愁的地方不一样,需要使劲儿的地方也不一样,会让他们感到骄傲的地方也不一样。

我从小成绩就好,每次过年在各种亲戚面前报菜名般报自己各科成绩、给各种亲戚家小孩讲学习方法,被各种亲戚或真心或假意地吹捧,讲真,没有哪个父母不会觉得骄傲。但同时,我姐一直和我在一个学校,比我高一个年级,她从小就很不喜欢走亲戚,尤其是在这种场合,她特别会表演原地消失,永远都是各路亲戚问我成绩,她在一旁和弟弟妹妹们玩或者假装看风景。

讲一件对比十分鲜明的事情吧。

我姐考高中那年,离我们那里最好的高中的最低自费线还差很远,但学校有个口子,就是有大量“条子生”和“赞助生”,就是有更高的领导批条子或者缴更高的择校费入学(直白一点,走后门或者砸钱,若论公正与否,那是肯定不公正的,但择校问题不是本文讨论重点)。我妈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到了“条子”,但无奈我姐分数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校长是我妈高中同学,那段时间躲着我妈,怎么联系都一概不回。我妈为了我姐能上学,天天蹲在学校门口,看能不能蹲到校长的车。晚上回家就自责,觉得自己没能力给姐姐找到上学的门路。后来经过几番讨价还价,姐姐以极高的择校费入学了。妈妈说,她上班攒的大半辈子的脸,那几天都丢尽了,但女儿能入学,一切也值得了。

第二年,我中考裸分是全市第一(我体育差好多orz,所以总分是第二),考完我去参加一个英语夏令营,并没有参加学校的预科补习班(学校会把优秀的学生组织起来参加培训班,主要是看住人,别让省里更好的中学挖走了)。然后完全和前一年的剧情反过来了——校长、副校长、各个主任轮流给我爸妈打电话怕我被省重点高中挖走,甚至亲自登门好几次。我爸妈手机都不敢开机,天天在家开会讨论我去哪儿上学更好。后来决定在本地读书之后,我妈送我去学校上预科,校长亲自接待。我妈还打趣,老同学又见面了。她回来后跟家里人说,我又让她把所有脸面都挣回来了。

作为摆足了架子、带着光环入学的传说中的中考第一,当时其实我们全家都怕我高中跟不上会惹非议。我第一次月考,总分比第二名高了三十多分,家里人才松了一口气。

(回答一下评论区有人提到的“一带一”,就是我和我姐捆绑入校,可能会省很多钱和精力。我父母不是没想到,然而他们想的恰恰相反,他们在我姐入学期间想尽办法隐藏她有个成绩优异的妹妹的事实。我初中是当地重点高中的附属学校,我妈每次去蹲点,都生怕遇到我初中的校领导。我爸更是很少去,因为他经常接送我,被认出的概率更大。他们就怕学校知道之后提出我和我姐捆绑的条件。

他们的考虑是,我比我姐小,之后可能会考虑省重点,不应该牺牲我未来的可能性为我姐铺路,即使我最后选择了本校就读,那也应该是完全出于我自己的前途考虑的,而不是因为捆绑我姐而只能选择本校。同时也怕我压力过大,毕竟我当时才初二,变数还很大,如果那时候就背着“我姐能上重点高中是因为我成绩好、所以我绝对不能落后”的压力,对我也并不好。他们愿意为了我这一丁点微小的选择权而多付出很多钱和精力。)

后来我选择在本地高中继续就读,学校开的各种条件我爸妈一律不接,无论是助学金还是承诺等我高三给我清北自招的校荐名额(公立高中一般没有奖学金,所以发钱只能以助学金的名义;清北自招校荐名额也是有条件的,即口头承诺如果到时候我成绩很好会优先推荐我)。我爸妈觉得,高中成绩波动会很大,很多中考尖子生高中都会泯然众人。如果我拿了学校的好处(哪怕是口头承诺的好处),我万一高中没那么优秀,压力就会更大。


我父母从来不会主动在这种场合提成绩的事情,因为别人都可以不在乎我姐姐的感情,那是他们亲女儿,他们会在意。他们会一遍又一遍讲,成绩好坏都无所谓,都是好孩子(在别人听来特别像凡尔赛,但他们确实是真的这么想的)。后来我才知谁,我姐姐也会经常跟她同事讲自己有个考到北大的妹妹,她从来都是以我能考到北大为傲的。这就是后话了。

表面上,父母会因为我成绩好而更自豪,但实际上,他们对姐姐操心会更多。他们为姐姐请各种家教、报各种补习班,他们会在报志愿的时候为姐姐做很实际的职业规划。但他们对我,可能更多的就是精神鼓励加物质支持,在学业上,坦率讲,他们能提供的帮助极其有限。

再说到未来规划的问题。我姐姐从工作到买房买车乃至可预见的未来结婚生子,他们全都能帮上忙。姐姐家里空调坏了、暖气不热、单位发了个猪后腿不会处理,打个电话他们就过去了,虽然我父母都是很普通的人,但在我姐姐不惹什么大事的前提下,至少大部分事情他们都能罩着,大部分开销他们都负担得起也愿意负担。

而我,自从大学之后,对父母就很少有商量的事情,大部分都是互相通知。因为很多时候他们不懂,或者说完全帮不上忙,有时候也会以他们很狭隘的人生阅历去给我一些非常不成熟的建议。我本科后来兼职加上实习,连钱都不跟家里要了,自己能做主的事情也很少联系他们了。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父母对我,可能更多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会以我为傲,但很难给予除精神支持以外的具体帮助。他们也会觉得姐姐成绩差不如我,但却能给予莫大的帮助。

我爸妈时而觉得亏待了我姐,因为觉得我“光环”太盛,会让我姐有对比有压力;时而他们又觉得亏待了我,因为他们可以很轻易给我姐买房买车,却无法为我在北上广深立足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

我父母跟我讲,家里有一笔钱是我的,等我以后在大城市买房,他们能够添上点,这也是他们为数不多能做的事情。

我父母也会跟我讲,又担心姐姐了,怕姐姐过不了资格考,评不上职称,怕姐姐专升本过不了,怕姐姐头疼各种跟学习相关的事情。

其实,如果真的碰到这种情况,在父母足够爱子女的情况下,他们更多会觉得,无论怎么做,对两个子女都是亏欠,而不是偏心谁。他们会自责不能给较优秀的那个更好的助力,也会自责如果当初帮较差的那个上个好学校她的人生会不会不同。

写的没啥逻辑,也没啥想说明的,就分享一下自己真实的经历。


补充几个大家关心比较多的问题。

1、我家其实问题也很多,没那么和谐,因为本文主要在讲父母的付出,这部分也就略去了。

我父母比一般父母更操劳,但很多时候过度操劳,一来会让子女觉得难堪,二来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为别人做主的爱,有时候也很窒息。所以,小时候姐姐很叛逆,我有时候也会觉得很没脸面和委屈。比如,我初高中的时候住校,父母一周能来看n次,每次来了就去替我洗内裤和袜子,还怕我和同学搞不好关系,有时候带很多零食“拉拢”我室友们。而且随着我年级升高愈演愈浮夸。拜他们所赐,我同学们都知道我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有时候也会打趣我。现在觉得父母很不容易,那时候更多的是难为情……再比如那时候他们为我姐规划了很多东西,我姐觉得自己人生都被他们操纵着,非常抗拒。后来她长大了回过头来发现父母很多安排都是对她最优的选择,再加上岁月磨砺了脾气,才好很多。

2、至于为啥我和我姐这么大差异,我想,很多人都太高估家庭教育的影响了,家庭影响更多的可能是性格和人品,而不是学业。你想,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毕业,抛去睡觉时间,我们在学校跟同学老师的接触要远多于跟父母的接触。除了智力差异,即使是同卵双胞胎,自己遇到的老师、同学和经历,也可能差别很大。所以我的看法就是,父母对子女教育最大的帮助,就是帮他们进更高的平台,而不是自己瞎鸡娃。(纯个人看法)

3、去年疫情期间,我难得有机会在家呆很久,我去跟姐姐住了几个月,帮她一起减肥(她后来压力胖变胖好多,父母和其他亲戚都操心她减肥,但她没有减肥方法只有家人催促只会更烦,我几乎全职当减肥教练帮她减下来了),也跟她沟通很多,跟父母谈心很多,后来家庭关系也越来越好,我也毫不客气地居功了。

4、至于想要依靠谁就对谁付出更多,其实很多父母并没有这么功利。很多父母在付出的时候,真的没有考虑太多子女一定要有对等的回报。

5、如果真的成绩差太多,选合适的路比卷高考有用多了。我姐其实当初走个艺术类,或者初中毕业直接走那种五年一贯制的大专,结果未必比现在差。她高中比同学成绩差太多,一个女生常年在年级里是倒数,任谁也不可能心态好的,所以她高中过得很压抑,对她性格也有不太好的影响。

6、至于大家关注的猪后腿……一般小地方的事业单位都是办公室主任负责各种节日福利的(前提是如果你们单位有节假日福利的话),关系好的多吹吹风,今年过年发一次猪后腿也不是不可能hhh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