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开国皇帝不用自己的姓做为国号?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44
阅读量:
30

1390年,朱元璋下令抄了陈家,8岁的陈子善站出来,怒吼道:“我祖父陈德为你挡了9箭,我父亲为大明战死,为何还要抄我陈家!”朱元璋也不生气,他笑着说:“我只是抄了你家,没诛九族,你就该很感谢了!”


都说君威难测,帝王的权威不可挑战,年幼的陈子善竟敢当面质问一代开国皇帝,不禁让人为他捏了一把汗。


可不可思议的是朱元璋不仅没有生气,还放过了陈子善,这一操作惊呆了众人。


要知道朱元璋生性多疑,宁可错杀一千,不会放过一人。


这陈子善竟能被特殊对待,他到底是什么来历?又为何被朱元璋抄了家?


一切要从明初胡惟庸案说起。


明朝建国初期,朱元璋对跟随他艰难打天下的兄弟们进行大力封赏。


不过这些开国大臣私下分为淮西派与河东派,两派之间常有利益之争。


作为最早跟随皇帝打天下的人,淮西派官员大都是苦出身,受尽皇权压榨。


可是在封官加爵之后,他们以功臣自傲,也做起了那鱼肉乡民之事。


大明皇朝建立之后,投奔朱元璋的仁人志士越来越多,朝廷开始广纳人才。


而淮西派为了守护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利益,团结一致向外,打压集团之外的人。


胡惟庸作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本就荣耀至极。可他却偏偏在皇帝面前上蹿下跳不断作死。


作为淮西一派的领军人物,胡惟庸自视甚高,不仅霸道专营,甚至有时候独断自专,就连官员的任免处罚都不汇报给皇帝,直接就处理了。


胡惟庸自以为自己是不惧皇权勇敢直言,为皇帝分忧。


殊不知,在皇帝眼里早就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毕竟没有哪个皇帝喜欢被臣子做主。


很快,洪武十三年的时候,皇帝找了一个错处,直接把胡惟庸法办了,还给他扣上了意图谋逆的罪名,接连法办了一批官员。


根据历史记载统计,这个案子一查就是十年,被胡惟庸案牵连的官员有三万人之多,那真的是帝王一怒伏尸千里。


陈子善的父亲陈镛也是这胡惟庸案中的一员。


陈镛从他父亲处继承了临江侯的爵位。作为一名武将,他上阵杀敌无数,也立下了大大小小的战功。


战场上刀剑无眼,洪武二十年,陈镛战死沙场,家里只留下一个年纪尚小的儿子。


虽然是孤儿寡母,但因家境殷实生活倒是也不算艰难。


可是洪武二十三年,陈镛被查出是胡惟庸案余党。朱元璋震怒,立即抄了他的家,除去临江侯的爵位。


而这样的处置还是朱元璋看在往日旧情的份上网开一面的结果。


那几年,只要牵涉进胡惟庸案的大小官员,不管已致仕还是已故之人,都会被翻查到底,诛灭全族。


相对而言,陈家只是被抄家,确实是如朱元璋所说的该感谢他了。


这还有赖于陈子善的祖父、陈镛的父亲陈德对朱元璋的救命之恩。


陈德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他与朱元璋是同乡。


在朱元璋起义后,陈德便追随其左右,凭借着一身英勇创下赫赫战功,在鄱阳湖之战中更是舍命相救于朱元璋。


鄱阳湖之战时,朱元璋以20万的兵力对抗陈友谅的60万大军,在这场兵力悬殊的战斗中,因为陈友谅的北方大军不熟悉水战,朱元璋多了一丝胜利的机会。


即便如此,双方战役打得依然是难分胜负,在混战中,陈友谅手下的一员大将把目光对准了朱元璋。


擒贼先擒王,只要朱元璋没了,那么陈友谅便可胜利在望。


于是陈友谅手下的大将组织弓箭手拉弦弯弓,弓箭连发朝朱元璋飞射而来。


生死攸关之际,陈德挺身挡在朱元璋身前。


9支箭矢插在身上,陈德依然坚持战斗,直到援兵到来才松懈了精气神儿,倒摔倒在地。


万幸陈德命大,得以死里逃生。朱元璋十分感激陈德舍命相救,誓言必不相负。


后来,朱元璋登基为帝,陈德也被封为临江侯,赐予铁券丹书,允许爵位可世袭。


陈德这个人呢,比较重情而且低调,一心忠君为国。因此他在世期间,确实也与朱元璋谱写了一段君臣佳话。


洪武十一年,陈德因常年征战,旧伤难愈驾鹤西去。儿子陈镛承袭了临江侯的爵位。


当时官场倾轧斗争日渐严重,没有了老父亲在身边耳提面命和帮衬一二,想要在朝堂上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想更进一步,陈镛只能靠向了胡惟庸一党。


如果胡惟庸能长居朝堂,陈镛的选择或许能给他带来好处。


但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愿意看着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


当胡惟庸相权对皇帝的君权造成威胁,朱元璋一抓住机会就会马上对胡惟庸一派强力镇压,并从此废除封建社会丞相制度。


从洪武十三年起,十年间只要和胡惟庸有任何一丝牵扯的官员,都会被杀头灭族。


当陈镛牵扯进胡惟庸案中,朱元璋回忆起陈德曾经的救命之恩,考虑到陈镛已经战死,因此只判了抄没家产,给陈家留下一个后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