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进入体制后这么累?

发布时间:
2023-08-15 23:35
阅读量:
23

在体制内工作久了,除开少数春风得意的人之外,很多人会觉得又累又迷茫。

回想当年考上公务员,有的人是心怀理想抱负,希望做一番事业;有的人是幻想着传说中的“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悠闲生活.....可是工作后却发现,现实实在骨感,既没有指点江山,也没有轻松闲适,只有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难免会有疲惫感和倦怠感,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01 动力不足

很多人经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进入公务员队伍,对自己的定位必然是一个精英和佼佼者,但是体制内恰恰是一个很难凸显精英感的地方。

从收入上来说,体制内的收入除了熬年限就只跟级别挂钩,而且即便提拔升级,收入能上涨的幅度也很有限,在工作几年、十几年后,看到体制外的同学、朋友很多人收入水平已经远远超过自己,内心难免很不平衡。而且体制内的工资水平除开地区差异外,同一城市中相同层级的收入几乎没有差别,这就意外着“忙碌的黄牛”和“偷懒的猴子”收入都一样,想努力加薪都不知从何努力起,自然缺乏动力。再从前途上来看,虽然个人努力、个人能力对提拔晋升肯定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体制内提拔一直被笑称为“玄学”,影响因素太多,辛苦付出无法顺利变现,时间久了自然缺乏动力。

02 目标不明

有别于企业对员工考核的业绩考核指标,机关事业单位虽然也有绩效考核,但是指标很难量化,在单位来说是以加班、文山会海体现工作量;具体到个人来说就是很难有一套具体指标来反应你的工作成绩,只能靠领导的评价和同事的口碑,测评投票主要靠比拼“人缘”,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果——讨好领导和同事间搞“小团体”,最后考核的不是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反而成了比拼人际关系。

03 分工不均

虽然机关里不同岗位确实写明了工作职责,但是分工从来都无法做到清晰明了,再加上有的领导喜欢搞抓壮丁式的派任务,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处室(科室)之间、单位之间时常会因为一项工作到底由谁来推进而扯皮。

久而久之,老实的、能干的人事情越来越多,能力差或者想偷懒的反而心安理得、顺理成章的只承担很少的工作,还会理直气壮地说我干不好,形成了一种“我弱我有理、我差我不干”的局面。长此以往,领导反而把能者多劳视为正常,反而多劳多错挨批也多,不劳者为了提拔评优偶尔积极工作一下,反被认为最近进步很大表现不错。拿着一样的工资,到了评优或者提拔重用时,工作任务少的人反而可能比实干的更得实惠,自然会挫伤干事者的积极性。

值得欣喜的是,自十八大以来,干部考评的机制也在不断优化和进步,能干、实干的越来越能得到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偷懒、不能干的逐渐没有了“混”的土壤,相信真正的干事者会得到更好的回报和更大的舞台!


关注点赞!了解更多职场、遴选、公考干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