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公司为何二进宫这么难,是因为痛恨离职的员工吗?

发布时间:
2023-08-25 12:32
阅读量:
45

不喜欢二进宫很正常。除了常规的因素以外,其他回答也有提到。我这里补充一个大家不知道的因素。

华为其实在2000年的时候,因为内部创业的失误,导致一大批员工离职创业,尤其是以李一男为首的离职员工,带走华为的人才,偷走华为的技术,给华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最后,华为把港湾网络收回来,也收回了一批员工,但其实没得到重用。李一男没多久也再次离职了。华为可能认为离职的员工是不认同华为文化的,是没有融入华为文化的。因此,华为对于离职员工还是存在一些心理阴影,在同等情况下,应该不喜欢再招离职员工回来。

除非,你愿意降薪降职入职,或者明显低于你现在的薪酬进去。那华为就可以把你当作离职员工的典型案例来对待,你看离职了,还不是要回来,而且,工资还降了很多,这就是离职的代价,看谁还敢离职!

张京贯曾经讲了一个案例:华为有位地区部总经理是华为国内外市场的元老。2001年响应内部创业政策出去创业。两三年后创业失败回到了华为。他被任正非安排到了只有20多人的华为某关联企业,做具体的销售工作。

据说任正非在公司的一次干部会上这样对总监和副总裁们说:“你们谁不好好干,就提出辞职申请,我当场批准,绝不劝阻!你们看看××,不是很能干吗?那是因为有华为的平台,离开了华为,不是一事无成吗!还是找我了吗?总得安排一个工作,家里人也要吃饭嘛!不过华为是不能要了,就安排到关联企业吧!”[1]所以,自港湾被收购之后,华为少有员工离职创业去当华为的竞争对手。经过几年的努力,任正非终于把这股“歪风邪气”压了下去。


如果离职员工无障碍回归,是不是加强了这些员工随便出去转转再回来的心?


任正非与李一男的相爱相杀

以下,我详细讲讲李一男离职创业的故事。这篇文章是我的书稿《股动人心:华为奋斗者股权激励》中的删节稿,中信出版社在编辑审稿时认为字数太多,删除了。在此贴出来,大家参考一下。

说起来李一男,华为无人不知,大家都认为任正非把他当干儿子,未来的接班人。任正非为何如此器重李一男?

李一男是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还没毕业的时候,就来到华为实习。因为表现优秀,1993年毕业之后,直接来到华为上班,半个月即升任主任工程师,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裁,两年被提拔为华为中央研究院总裁,27岁即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他对华为最大的贡献是为华为研发出了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正是这个产品为华为记得了数百亿元的销售合同。华为一系列产品均是在李一男的带领下研发完成的。

但是1998年,就在李一男如日中天的时候,被任正非从研发的岗位上调走,先后担任公司产品营销委员会主任、华为电气总裁、北京研究所所长等职务,虽然仍然挂着公司常务副总裁的职务,但对研发战略的话语权越来越小。李一男调走之后,技术研发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滞后,即使华为扑上很多精兵强将也无济于事,但是任正非仍然坚持不把李一男调回去,也许任正非是希望能够轮岗的方式来培养这位未来的接班人。但是,李一男从如鱼得水的研发岗位上离开,到了销售岗位郁郁不得志,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年轻的李一男沉不住气了,为今后选择内部创业离开华为埋下了一颗痛苦的种子。

因此2000年推出内部创业政策的时候,李一男趁机提出要去内部创业,关于离职创业李一男早有预谋,但却让任正非非常意外,他在欢送李一男的讲话时第一句就说:“我对李一男内部创业的感觉,就像眼前出现的一道白光,感到耳目一新。”但他也知道留不住李一男,所以,趁这次李一男的离职创业,开一个大会欢送,鼓励其他员工积极参与内部创业。

2000年12月27日,任正非率公司所有总监级以上领导,在深圳五洲宾馆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大会。任正非此举一方面在肯定李一男在华为所作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鼓励更多的老员工去内部创业。在这次内部创业的座谈会上,李一男宣读了《内部创业个人申明》,他肯定了华为在任正非的领导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感谢华为对他的培养。他说“我个人一直认为华为是中国IT人才发挥自身能力最好的舞台和成长环境,在这里有的是信任、挑战、机遇和分享胜利的喜悦。”他还肯定了此次内部创业的重大意义。“任总看到了在未来的竞争中华为公司不可能仅靠自己一家的力量来独自发展,如果可以团结一大批合作者在周围作为补充,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上,集中精力提供未来可运营网络从核心到接入的国际先进解决方案,而把分销、培训、内容开发、终端设备等业务开放给一大群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形成一个强大而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应对新经济到来”。他说自己参加内部创业,是为了一方面可以在一个小公司中比较自由地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使内部创业公司的发展随着华为的成长同步发展。他即将创立的公司计划集中发展系统集成业务,代理华为的路由器及数据通讯产品,建立华为数据通讯产品的培训基地,同时集成一些与华为产品没有冲突的其他厂商的产品如防火墙、以太网交换机、服务器以及各种应用软件,进一步进行内容软件开发,宽带网络的终端产品和中低端网络设备的开发工作等。

最后他郑重承诺“作为华为公司的高级干部,我将本着职业工作的道德在未来的时间内保守公司秘密,维护公司声誉,我愿意和公司签署相关保密协议以及禁业限制协议。我所申请成立的内部创业公司也将遵守华为公司关于代理商的各项管理规定,遵守有关的商业准则诚实经营。”

李一男按照华为公司的优惠政策,把股权兑现了1000多万,加上分红金额以及赠送的70%的设备,大约拿了近2000万元作为原始资本。2000年11月22日,李一男成立了港湾网络有限公司,获得了华为的“金牌总代理”的地位,刚开始的时候,华为为了发展自己的数据通信销售网络,对港湾的业务给予全方位的支持。李一男也基本恪守了对华为的承诺,就是不开发自主产品,不和华为竞争。

(一)港湾网络成为华为的竞争对手

作为技术天才的李一男根本抑制不住对技术的追求,李一男用25%的期权吸引了华为一拨高管和骨干加盟,比如华为原数据通信部总监、华为华北地区部原总经理路新,华为营销工程部原副总裁彭松,还有上百个来自华为市场部和中央研究部的骨干。他引入了风险投资基金。2001年5月,港湾公司获得了有瑞士银行背景的华平创投和上海实业龙科创投的6100万元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其中华平创投直接投资5300万美元,且为港湾提供了350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担保。港湾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创业者李一男不得不让出了50%的股权给华平,并由此开始面对资本套现的压力,而李一男也开始丧失对港湾前途的话语权。

这样,港湾网络通过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金额接近1亿美元。但是李一男的控制权因此逐步丧失,到被华为并购的时候,李一男的股权仅有24%,员工股份25%,51%的股权则由风险资本控制。李一男作为从华为出来的高管,深知股权激励的重要性,也很有胸怀,将大部分的股权都分出去,自己还不到四分之一的股权,他也许觉得股权虽然不多,但比任正非所占的股份比例还是高很多,但是他忘记了华为是没有风险投资人的,其他股份都在员工手中,所以任正非才能掌握公司的控制权。

在风险资本的助力下,李一男率旧部很快就推出了基于802.1协议的IP产品,与华为形成了竞争局面。这让任正非意识到了这场内部创业运动的失败,从此时开始,任正非的内部创业政策,悄然从鼓励变成了限制。李一男力主“IP”是未来通信技术的主流,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并且,李一男还将IP和光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李一男找到了同时从华为离职创业的黄耀旭,黄耀旭曾任华为高级副总裁,是华为光网络传输产品SDH和DWDM的创始人,光网络产品很长时间来一直是华为国内外市场的主打核心产品,在亚太地区已经发展成为第一品牌,并为华为创造了几百亿元的营业收入。黄耀旭在离职创业时创办的深圳钧天科技有限公司,拥有40多项光网络专利和一大批入网许可证,技术在行业内居领先地位。所以,港湾网络在2003年12月底成功收购了钧天科技,黄耀旭带着整个团队以及产品线就这样加入了港湾网络,成为港湾网络的半边天。收购之后,港湾网络的研发实力和产品实力大大增强。但是,这一举动让华为意识到港湾网络将可能全面与华为展开竞争,未来可能成长为比中兴更为可怕的竞争对手。

(二)港湾网络遭遇“打港办”狙击

于是,华为迅速成立了一个机构“打港办”,专门研究港湾的行动,专门打压港湾。打港办成立之后,开始用高价挖港湾的骨干回归,不仅给予享受恢复股权的待遇,而且还封官许愿,这样一来,很多港湾的骨干又重新回归了华为。当然,任正非认为这些人已经不够忠诚了,并没有真正让这些人承担重任,但是,港湾网络的人心已经被瓦解。同时,华为不惜一切代价打掉港湾网络的订单。任何人可以丢单给中兴,但绝不能丢单给港湾网络,为了打掉港湾的订单,华为甚至免费赠送产品。在华为不惜代价的拼命下,港湾网络的销售异常艰难。此时,港湾网络的风险投资人开始动摇信心。为了赢得生存空间,港湾网络打算在纳斯达克上市,但是没有经验的李一男却把会计队伍开除了。这些会计很快加盟了华为。不久美国SEC就收到了关于港湾财务问题的举报信,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这大大超出了投资人的信心与耐心。到了2005年10月,港湾董事会已经放弃了上市的努力。

上市计划无法实现,港湾转向寻求西方巨头并购。2005年底,港湾网络找到了西门子,西门子早就想收购光通信业务,有意以1.1亿美元(约合8.8亿人民币)收购港湾的主要产品线和团队。华为为了阻止收购,向港湾网络发出了指控其侵犯知识产权的律师函,并且通过与西门子的合资公司鼎桥公司施加压力,西门子最终放弃了对港湾的并购。

(三)华为收购港湾

2006年6月6日港湾公司与华为联合宣布,就港湾公司转让部分资产、业务及部分人员与华为达成意向协议书并签署备忘录。根据备忘录,转让的资产和业务包括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光网络、综合接入的有资产、人员、业务及业务有关的所有知识产权,至此,华为与港湾之战落下帷幕。当天,李一男给港湾内部员工发了一封邮件称“由于管理层,尤其是我本人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在公司战略的制定和内部的管理上都存在很多不足,错失了企业发展的机遇,辜负了大家对我的期望,对此也感到深深的自责。”孙亚芳形容华为收购港湾为“惨胜犹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华为为何要花如此代价打压港湾网络?事后来看华为的这个决策,可以发现华为有三个意图:一是如此不打压港湾网络,港湾网络可能很快成长为华为的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这个对手比中兴还可怕,因为他们太了解华为了。二是港湾网络的业务线与华为3com基本重合,而华为在3com成立时就约定了未来华为应该把控股时让出,打压港湾网络进而收购,也是为未来华为让出华为3com公司控股权的一个布局。三是不想给华为员工树立坏榜样。记者采访了一个华为员工如此说,“从华为出来的员工前后超过3000人,他们中很大比例都选择了创业,大多也是运用华为的技术,模拟华为运作。其中港湾是做得最大的。如果港湾最终成功,或是上市,或是高价卖给外资,那它将对华为人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要知道华为有很多老员工,他们手中都有足够创业的资金和技术。”[1]



[1]tech.sina.com.cn/t/2006中华工商时报:华为巨资招安港湾结束五年父子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