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没怎么接触过福建人(因为是北方人),能不能给我介绍一下福建是什么样子的?

发布时间:
2023-08-25 12:29
阅读量:
31

ZZ:基本盘,全国内核都一致,福建官僚主义还不算很轻的地方,比浙、粤的官员可能还要官腔重一点,但是官员都很擅长和商人打交道,福建人虽然大家印象都是民营经济发达,大家很会做生意很会打拼什么的,但是走后门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比浙、粤二省的风气还要重一点,个人认为可能是因为福建没有吸引周边省份的中心城市,比如广州、深圳、杭州这样的城市,年轻人相对少,所以城市活力公平性相对来说差一点,这一点也是福建人的痛。

除此之外福建是统战前线,是战备省,老百姓比较受影响的就是经常有战斗机音爆,在基建上福建省不受到太多重视,除了近代以来就是消费型城市的厦门城建比较现代化,其他地区高楼大厦这种东西都很少。

经济:老百姓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有钱,地方政府抓经济能力还是比较厉害,招商扶持民营经济各方面不像浙江那样直通车,但是都不会为难企业太多,企业自身也非常有本事搞这方面关系。福建省人均是全国前五,各省最穷地级市的人均是全国第一(南平市22年82840.45,比江苏宿迁还高),最穷的南平市人均往年都是比全国人均高的,虽然贫富差距比较大,但是每家每户基本上都还可以。

因为题主是想要了解福建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这边大概描述一下民间经济构成画像,题主可以自己脑补一下。一般福建人都非常注重家庭的资产结构,比如房产,存款这些,正常的家庭都是要有的,所以基本上福建人都会踏踏实实的工作或者做生意来积累资产。福建的地貌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意思就是福建的山地覆盖面积很大,所以农业并不是很发达,大部分本地的农产品来源于林业,但是山林的产出肯定不像一个大平原大家一人一块地种田来的普及率高,所以福建的农民人口并不多。很多家庭都会有人在企业里上班,所以这类工薪阶级的家庭还是比较普遍的,就是可能2000年左右有眼光的就到城里买房子了,到了20年左右还能支援孩子一套在省城或者江浙沪300万左右房子的首付,当然平时都是比较省吃俭用的,这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民间经济场景;

还有一种就是大家常说的福建人的“梭哈”精神,喜欢赌,喜欢拿命拼,不要命的搞钱,做灰色产业,这块福建人在全国确实是当仁不让,并且形成了一种民间的经济风气,如果你在福建从小长大你可能没什么感觉,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外地人来福建感触应该会比较深,身边总会有一帮不上不下的人泡着茶想办法怎么搞钱,弄个“小工作室“,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空子,福建人都愿意以身试险。并且这样的精神是骨子里的,很有可能一个老老实实在企业里上了20年班的一家之主就在一夜之间上了贼船,发财的上黑户的都是这类人。

除此之外福建人可能都会涉及一些副业,比如闽南闽东一代的鞋、服饰微商,闽北一代的卖茶兼职等等,亦或是炒股、基金、民事借贷,这些思维都在民间比较普遍,大家不会很排斥。

文化:福建省人口比较少,全省人口才4000万左右,2000多年前主要是古闽越原住民,后来汉武帝为了方便管理把原住民驱逐出了福建省,直接导致福建历史上500年左右的人口空缺,直到初唐才有福建省的开荒任务,再一个重要的人口迁入是安史之乱的时候,大量人口到福建避难,现在追溯起来大部分是中原(河南)一代的人口。

福建整个文化背景跟他的地理条件是息息相关的,福建没有太多自身的原生文化,但是大家比较认可福建省较好的保留了古代汉人的古典文化,因为福建山地多,开发程度不够,自古“兵家不争”,战争带来的文化交融有限,现在整个福建省在闽南、闽西、闽东一代还会找到很多古人的民俗风俗,比如很多人说福建人的宗族观念,其实现在网上偏妖魔化了,像是男女性别在家族中的生产地位分配,更多的是一种角色定位比较传统,但是福建还真的很少像一些地方什么非要生个男的几胎连着生,女婴抛弃这种事情,家里生的女孩子一样可以得到比较公平的爱护。还有一些村落聚落保留了一些古人的节日节庆这样的事情,这方面本人就不是很专业了。

福建闽北有朱熹在宋代开办的儒学堂,讲学授课几十年,形成的朱子理学学派算是福建比较大规模向全国输出的一次宗师文化。闽北还是乌龙茶的发源地,茶文化盛行千年,闽北是全球同维度海拔差异最大的地区,降水量颇为丰富,适合茶叶种植。

闽南有侨商文化,爱国侨胞,泉州是闽南的文化中心,曾经是世界第一大港口,厦门近代以来是福建第一消费型城市。

闽东是政治和闽文化的核心地区,有较好的古城区和古建筑的保留,福州也是对外贸易的老港口,造船业比较发达,自五代十国就是福建省的首府,但是因为不涉及战争所以存在感比较低,直到明清开始才逐渐因为造船业、海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实主要也就是明代郑和下西洋那个时代和晚清洋务运动李鸿章来搞福州船政局那段历史。

闽西是客家文化中心,保有土楼这种古建筑,据说客家人也是以前人口迁入的时候从江西那边跑来的人,我不是很了解闽西文化。

总之福建省的历史人文相对江南、中原、江淮、西北、西南这些地区的存在感是比较低的,主要文化内核还是福建人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在封闭贫瘠的环境下形成喜欢出海发展,铤而走险的民俗文化氛围。

宗教:福建人信教的比例很高,我去过浙江台州、温州一代,那边寺庙已经很多了,但是福建的寺庙可谓是更密集。从教派角度来说,福建的宗教也基本上跟国内其他地方类似都是转基因形态的,不存在什么很正统的道教、佛教、基督教,但是这些教派在福建每个地区都存在,因为福建人喜欢出海,所以很早就有传教士进入国内或者出去被传教的人回来口头相传,然后大家集资建教堂,寺庙之类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还有一个具象的神,但是道教和佛教参拜的神是千奇百怪,我曾经在一个道观看到信佛教的人对着镜子念“菩萨保佑”之类的东西,家家户户也基本上都有从小市场淘来的佛像菩萨像,设香台。

福建还有一个自成一派的宗教:妈祖,这个具象的神是莆田地区最为信奉,湄洲岛上有一个妈祖石像,当地整个岛的岛民都是信奉这个神的,在福建和东南亚地区都很流行,这个神还在本地衍生出了一些节庆活动,这些都可以在网上查到,也是福建的一种宗教文化特色。

民宿:对这方面本人不是很了解,个人感觉比较有特色的就是闽西土楼,闽南的一些荷兰殖民者来盖的欧式建筑。

食物:福建人的饮食根据地域划分,地方特色区别还比较大。

从餐桌文化来说,福建人眼中待客有牌面的好菜一般都是汤菜,比如猪脚汤,排骨汤,水鸭汤,鸡汤,牛羊肉汤,鱼汤,各种海鲜汤等等,荤汤菜是福建人过节待客都会准备的,有些宴席比如8个菜,可能会有4种以上的汤菜。

福建人做菜的最大特点我个人认为是地瓜粉(红薯淀粉)勾芡一切,不管是闽东南西北,家家户户必备地瓜粉,不管是炸鱼、瘦肉汤、炒牛肉家常小菜,还是民间小吃肉燕、瘦肉羹、五香这些七七八八都必须要勾芡红薯粉,做出一种滑嫩的口感。

除此之外福建人还比较喜欢吃芋子,同样闽东南西北都有芋子衍生的一些餐品,早餐饭团包芋头丝,包提里面芋头丝也是必备的馅料,再到各种芋子做作料的汤菜,和各种肉类红烧,甚至闽西还有用芋子和米打成皮包菜的“芋子包”节庆小吃,这个也是我认为贯穿福建饮食的一大特点。

家常层面还有一个就是卤菜,很多福建人家里都会常驻一道卤菜,反复加热卤煮,里面一般就是油豆腐、猪血、鸡爪鸭爪鸡腿鸡翅、卤蛋这些东西。

福建人也喜欢吃动物内脏,会专门炒一盘来吃。

福建人会用电饭煲闷一锅咸干饭来吃,里面会放非常丰富的料,比如盖菜、芋子、土豆、肥肉、虾米等,再煮一锅猪肚汤,真是美滋滋。福建人家里的电饭煲上面的蒸笼层利用率很高,经常会用来热卤菜、蒸两个地瓜、蒸两根玉米、蒸一盘米粉肉,蒸两个螃蟹,都是煮饭的时候顺带的。。

福建人吃的面一般都会煮的很烂,汤要糊糊的才好吃。福建人也很喜欢吃面,闽北人喜欢吃粉干,福建有泉州漳州莆田卤面,有各种炒面,闽东面线糊,厦门沙茶面各种各样的面试,一点不比北方的面差。

空心菜、生菜、苋菜这种南方常见上桌的时蔬就不能算作特色了,福建人也经常吃。

总结一下饮食,福建的饮食文化也是很发达的,闽菜本身就是八大菜系,但是因为福建人很少去别的省份开闽菜馆,所以很多人对福建菜印象就是沙县小吃,但实际上沙县小吃在本土根本都不存在,真正本地的小吃店基本上不会打沙县小吃招牌的,而且也不怎么卖套餐饭,都是花生酱拌面,卤豆腐卤血香肠,鸭脖子鸭爪鸭胗,蒸饺这些东西。口味上比较偏咸香、甜口,汤品比较遵从食材本身口味,放点中药材,一种配料比如海带、芋子、紫菜、香菇之类的就完事了,不会加很多乱七八糟的配料。

福建人的饮食一定是要到福建本地才能体会的到的,因为外面真的太少闽菜馆了,我个人在江浙沪几个中心城市都找不到几家专门做闽菜的饭店,沙县小吃就不谈了,根本不是福建本地人吃的东西,所以很推荐大家去福建本地吃东西。

风景:福建是丘陵地貌,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几代人都这样形容福建的,可以说非常形象,你就想福建到处都是山山山,四面环顾总是被山挡住视野,从来没有一座独立的山,所有山都是连在一起的,到处都绿油油的,因为福建的森林覆盖面积全国第一,这个大家可能都想不到吧,不管是春夏秋冬总有开的旺盛的树木,福建竹林也是一大景色,成片的竹林也很有特色,而且竹子又粗又高,所以福建的竹笋也是一大饮食特色,特别好吃。。

武夷山三姑景区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地区,同维度出现丹霞地貌,也是一个奇景,西游记重要取景地了,如果你坐动车来福建,你会发现一直在过山洞,福建是建国后才有铁路的,当时修铁路也是一段很壮烈的历史,有兴趣的也可以自己去了解下,坐动车来福建多带点吃的,手机没信号玩不了。。

写了好多,看到这里的给个赞吧,有错的欢迎大家交流,虽然鄙人现在不在福建了,但是对家乡的感情很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