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为什么要屠尽司马懿的后世皇族?
在刘裕代晋建宋之前,前代的禅位君主几乎都得以保全,汉献帝刘协如此,曹魏皇帝曹奂亦是如此。
但刘裕在称帝之后,降晋恭帝司马德文为零陵王,不久之后就派亲兵去用棉被将其闷死了,正如胡三省所言,“自是之后,禅让之君,罕得全矣” ,从此之后禅位的君主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因此刘裕算是首开恶端了。
但是,刘裕杀掉司马氏这件事,真的是那么不堪吗?
我看并非如此。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出身寒族的刘裕对门阀高族是有仇恨的,他让司马氏继续存活了二十年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司马氏是留不得的。
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悲催的朝代,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时期司马氏家族不断内斗,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还以匈奴人刘渊为代表的胡人找到了机会,最终将西晋给消灭了。
西晋灭亡的时候,以司马睿为代表的大批贵族拖家带口去到南方,他们手上有数十万军队,却坐看西晋两帝被胡人掠走,还在西晋灭亡之后建立东晋,建立了一个偏安政权。
东晋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门阀制度十分严重,“王与马,共天下”,除了王氏家族之外,后来又陆续初选了谢,庾,桓三个家族,他们与司马氏家族共有天下,皇权失去了本该有的尊严。
四大家族一方面对皇权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又带着其他家族一起欺压百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搞土地兼并,百姓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就造成了大规模反叛,比如说孙恩和卢循起义,这对西晋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而四大家族之所以强大,除了他们本身的实力之外,还在于东晋宗室的没落,特别是司马氏诸王,他们除了追逐权力和财富之外,对于保家卫国没有半点兴趣,更没有能力去这么做。
就比如说卢循起义的时候,司马氏诸王和贵族们没有半点能力反抗,而是紧闭大门守护自己的私产,他们宁愿饿死在家中,也不愿意拿出钱去组织军队镇压起义军。
到东晋末期的时候,国家已经十分残破了,以司马氏家族和四大家族为代表的的统治阶级无法阻止农民起义军,眼看国家就要灭亡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出自于寒门的刘裕横空出世,他先是消灭了孙恩起义军,紧接着又打败了篡位的桓玄,最终取得了东晋的控制权。
不过,那时候的刘裕是没有能力取代司马氏政权的,因为门阀士族的势力依然还是很强大的,他们都非常反对刘裕这个寒门之人站在自己头上拉屎。
于是,刘裕开始对门阀制度发起强烈冲击,为此他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比如说继续攻打司马氏诸王,直至消灭势力最为庞大的司马休之,从而吞并了荆扬地区,使全国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刘裕还大搞土地改革,将门阀士族吞并的土地还给百姓,让他们休养生息,并广泛启用寒门学子,让真正有才能的人进入朝廷任职。
经过刘裕一系列改革,东晋的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于是他开始大规模北伐,先后消灭了南燕,谯蜀,仇池和后秦等国,可以说是贡献巨大的。
特别是消灭后秦这件事,让刘裕的声望达到了巅峰,因为这是自永嘉南渡以来东晋取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也让众多汉族人看到重拾旧河山的希望。
正是因为如此,刘裕在百姓和将士心中的地位极高,百姓们也不再拥护司马氏家族,而是坚定地支持刘裕。
在这种情况下,刘氏取代司马氏的呼声开始变得越发强烈,这也是人心所望。
对于刘裕来说,也只有灭亡西晋才能彻底结束门阀制度,让寒族之人就此翻身;并且在刘裕统治集团内部,也充斥着大量的寒族之人,这些人也强烈呼吁消灭西晋,刘裕作为寒族之人的代表,也不得不考虑这一点。
而东晋当时的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可以说完全不是个当皇帝的料,他从小就愚笨,不太会说话,甚至连冷热和饥饱都无法分辨,很多人怀疑他的智商有很大的问题。
因此,从晋安帝继位开始,皇权就开始不断衰弱了,朝外大臣都开始自立,不再听从朝廷调遣,而宗室重臣司马道子及其子司马元显则趁机把控朝政,他们昏聩无能,将国家治理得乌烟瘴气,但最终被桓玄所灭,晋安帝也被废掉。
因为东晋出现了晋安帝这样无能的君主,所以加速了东晋灭亡的步伐。
刘裕击败桓玄之后又复立了晋安帝,但晋安帝完全没有能力处理朝政,即使刘裕将权力交还给他,他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说到这件事,恐怕就是晋朝的一个魔咒了,晋武帝司马炎之后,除了晋元帝司马睿和晋明帝司马绍稍微有作为之外,晋朝几乎没有出过几个像样的皇帝,他们要么是智商上有问题,要么就是低能儿,只是因为姓司马才得以成为统治者的。
再就是,晋朝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实在太草率了,以晋武帝司马炎为例,他明明知道司马衷是个痴傻之人,却还是将皇位传给他。
而事实也证明,司马衷完全不适合当皇帝,竟然说出了“何不食肉糜”这样的话,晋朝皇权旁落就是从他开始的,八王之乱也是因为他的无能造成的恶果。
晋孝武帝也是一样,他本人就是个沉迷酒色安于享乐的主儿,最后还将皇位传给晋安帝这个从小就愚笨不堪的儿子,结果直接将国家推向深渊。
在这种情况下,换成是任何一个人,恐怕对司马氏都没有什么指望了吧。
而现实的情况也确实是司马氏早就人心尽失了,连与之共天下的门阀士族也都不拥护他们了,而是积极采取自保措施。
自从刘裕裹挟晋安帝之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解救他,也极少有人反对刘裕当权。人们想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希望有一个来给他们安定的生活,他们不在乎这个人是谁,但只要不是司马氏就行。
那么,司马氏本身有没有反抗呢?
答案是没有,因为那时候司马氏宗族有权势的人几乎都自我毁灭了,或者是被刘裕消灭了。
而晋安帝本人更是身不由己,他或许也不关心外面发生了什么,总之他的存在感低到人们只知道有刘裕,而不知道还有个皇帝。
刘裕在消灭后秦之后,其声誉达到顶峰,朝中呼吁他代晋的声音越发强烈。刘裕本来是拒绝高官厚禄和自己做皇帝的,但由于大势所趋,不由得他不不愿意。
418年,刘裕在群臣的拥护下受封为宋公,加九锡。
不久之后,刘裕就派人去杀掉了在位已经十余年的晋安帝,然后立他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也就是晋恭帝。
司马德文早年曾率军攻打桓玄,但其军事才能实在太差,完全不是桓玄的对手。桓玄废掉晋安帝并自立为帝之后,司马德文遭到打压,还差点丢了性命。
后来刘裕击败桓玄,司马德文被封为琅邪王,但他十分害怕刘裕,他也早就知道刘裕要杀掉哥哥晋安帝,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呆在晋安帝身边以保护他。
等到刘裕要动手了,司马德文又担心引火烧身,就假装生病搬到宫外居住。
晋安帝被杀之后,刘裕本来是想直接当皇帝的,但当时民间有“昌明(晋孝武帝)之后有二帝”的图谶,所以他就立司马德文为帝。
司马德文听说自己被立为皇帝,差点没吓昏过去,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当了皇帝,未来肯定没好下场,但又不得不接受。
果不其然,司马德文继位的第二年,刘裕就派人写好禅位诏书送到宫中,要他照着誊写一边。
司马德文为了保命,就对刘裕的亲信说,当初桓玄篡位的时候,晋朝已经失去了天下和人心了,但因为有了刘公(刘裕),晋朝才得以多延续二十年,今天做这件事,我是心甘情愿的。
司马德文说完之后,立马誊写了禅位诏书,然后自行收拾行李回到琅琊王府去了。
司马德文的做法固然是明智的,但也足以看出他眼中根本就没有江山社稷,他所做的一切都仅仅是为了自保罢了。
不久之后,刘裕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南朝宋或者刘宋,晋朝就此灭亡。
刘裕登基之后,有感于司马氏灭亡的教训,开始削弱强藩国,加强中央集权,并且下达了一条政令,“凡日后大臣外出征讨,一律配以朝廷军队,军还交回朝廷”,将军权也牢牢把控在了手中。
而随着中央集权的深入,国家也逐渐安定下来,刘裕便开始继续搞改革,他不但重新统计户籍,严禁世族隐匿户囗,还重新进行了土地分配,士族门阀再次遭受打击,而普通老百姓则获益匪浅。
没用多少时间,百姓就开始安居乐业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刘裕本人因为出自寒族,所以他保留了质朴的生活习惯,生活节俭,清心寡欲,非常讨厌奢侈靡费。
在刘裕的引领下,魏晋以来皇室、官府崇尚奢华的风气大为改观,学者们喜欢空洞地高谈阔论之风也被极大抑制,越来越多的务实之人涌现出来,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这种情况下,刘裕就只剩下一个心病了,那就是如何处理司马氏宗族。
据记载,到东晋末年,司马氏宗族后裔的人数达数万之众,分布在全国各地,且大多都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至少掌握一部分特权的贵族。
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刘裕始终感觉门阀制度没有完全根除,也担心他们迟早有一天会推翻他建立的政权,所以他最终决定铲草除根。
第一个要被消灭的就是司马德文了,他禅位给刘裕之后,被封为零陵王,迁移到秣陵居住。
起初,刘裕对司马德文不放心,便派遣冠军将军刘遵考带兵去看管。而司马德文也只想做个太平王爷,所以一直都很老实。
时间一长,刘裕就有了杀掉司马德文的心思,这件事被司马德文的皇后褚灵媛的两个兄弟褚秀之和褚淡之得知,他们见司马德文就要落难,就暗中投靠刘裕,还时常传递消息给刘裕。
后来,褚灵媛生下一个儿子,刘裕担心司马德文后继有人,就让褚秀之和褚淡之偷偷杀掉了这个孩子。
司马德文这才得知刘裕不会善待他,所以日日惊恐不已,整天与褚灵媛待在房间中不出来,所有饮食也都由褚灵媛一手操办,刘裕因此无法下手。
刘裕称帝的第二年,国家逐渐安定下来,他也下定决心铲除司马氏,便不再遮掩,直接派人给司马德文送去一杯毒酒,司马德文自知无法保全,但又想起佛经中有自杀无法投胎为人的说法,便让士兵用被子将其闷死。
司马德文死后,司马氏就失去了主心骨,刘裕的心病也就去了一半,他又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诛杀司马氏族人,只有少数人存活下来,这些人要么逃出国,要么隐姓埋名过起了隐居生活。
据司马氏宗谱记载,司马氏经历了刘裕的绞杀之后,其后裔许多都改姓同氏,同氏、仝氏、冯氏和程氏,极少有人保留司马氏这个姓氏,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和四川等地。
在消灭了司马氏宗族之后,其他门阀士族也就彻底老实了,但并未完全消失,不过至少当时是没办法再兴风作浪了。
因此,刘裕将司马家族斩尽杀绝这件事,就道义而言是有亏损的,但至少在当时对国家是有利的。
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司马氏不灭,那么门阀制度就无法根除,门阀制度不根除,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国家也就谈不上长治久安了。
特别是自刘裕之后,南朝宋只稳定发展了三四十年,就也陷入到内忧外患之中了,如果司马氏后人还在的话,恐怕也是要趁水摸鱼的吧,这样国家就更乱了 ,百姓的生活就更加艰苦了。
刘裕之所以要杀光司马氏宗族,主要是为了政权稳固的考虑,当然也夹杂着他的私心,但总体上来说是有利于国家的。
也别觉得司马炎善待曹奂就是好心,在此之前司马氏对曹氏的打压和屠杀,也是持续了很长时间的,且曹奂是曹氏宗族为数不多仅存的人了,杀不杀掉他,影响真不大。
到刘裕的时候就不一样,司马氏早就将道义破坏地一干二净了,刘裕又何必对司马氏讲道义呢,出自寒族的他能够维护百姓的利益就很不错了,谁还关心他杀不杀光司马氏宗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