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何宁花天价进口达索阵风也不愿再买更多的Su-30MKI?
su30mki的纸面数据, 尤其是电子部分, 本应该接近j10b和阳春版阵风水平. 但是2019年的印巴空中冲突以及长久以来进行的MRCA招标, 表明su30mki在电子+导弹结合的BVR对抗中, 既不是阵风的对手, 也对抗不了装备末代机扫水平的jf17 block2.
su30mki的装备规模达到250+(是否全部完成未知), 对地打击能力存疑, 对空面对巴基斯坦的现存机队没有明显优势. 毛熊开出的升级列表, 碍于其su30mki庞大的数量, 印度一时半会是没有资金升级的. 而且印度有等毛熊的设备再成熟些捡便宜的想法. 毕竟今时不同往日, 毛熊为了五代机项目, 子系统一直在演进而不是之前没有外国输血就摆烂停工的状态.
印度一直有轻/中型战斗机迷思. 原因是因为资金不足且又想维护臆想中足够两线作战的42中队规模(目前仅30+出头). 重型机的日常运作费用高昂不容忽视. su30mki的庞大数量已经撑死了印度空军在现在经济条件下的胃口, 再增加重型机只能上su57来说服掏钱的政客们了.
印度自制的战斗机项目Tejas MK1(就是LCA), Tejas MK2. 双发鸭式Tejas改, 以及中五项目AMCA. 存在大量飞机机体技术/发动机/各子系统的缺门少类, 需要引入外国技术的援助. 印度毕竟不是某国, 可以花大量时间资源去逆向子系统, 离开了外国厂商的手把手技术转移, 基本就歇菜了. 在西方的技术来源中, 法国和以色列是主要的指望. 印度也坚持其独特的不结盟国防思维, 即使外购武器也刻意追求多样性, 以防被单一技术来源的大国绑架其军事政治立场.
印度版阵风, 装备了AESA, 在多用途性能上非常便于素质不太高的军队使用(前提是不和西方闹翻得到技术支持和战时的系统支持(GPS/ELINT之类)). 而且阵风理论上提供了投掷核炸弹的能力, 对于三位一体核投送能力建设一直晦涩停滞的印度来说, 增加了一张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