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不听家长话不懂事儿的孩子反而能力更强更优秀呢?

发布时间:
2023-08-23 12:23
阅读量:
41

我曾经有一个看起来特别乖、特别懂事的学生,说不读就不读了,谁劝都不好使。

家里人记得哭了好几次,没用,孩子反而心志更加坚如铁石。

关键他成绩还挺不错,如果读完高中三年,很有希望好一点的一本。


我去做过几次家访,孩子的眼睛也是肿的,身形憔悴,看得出来内心备受折磨。

那几次家访的过程中,他关于不读书的理由一变再变,甚至相互矛盾。

一时说:“我觉得家里人太辛苦了,从小就没过过什么好日子,他们太难了……”说着呜呜大哭。

家长被他全情投入的哭泣惊得一时之间懵住了,好一会儿之后才说:“那为什么他平时放假从来不帮家里人做事,只在一边玩手机?”

过一阵子又说:“学校教育不适合我,我想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我退学以后不会工作的,希望家里人还是继续养我,供我继续学习。我相信这点钱你们还是出得起的……”

最后他说:“我从小就太听话了,这次我想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你们谁也改变不了我。”

……


尽管已经过了很久,写起这件事我还是不禁一声叹息。

人家说中年人谈恋爱如老房子着火,其实一个优秀的学生叛逆起来也不遑多让。

在这过程中我渐渐感觉到,其实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优秀,他还缺了很多东西。

他可能成绩不错,说话彬彬有礼,性格温和,作文随笔里字字句句都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而且看起来特别真诚……

他是老师眼中最不可能出问题的那类人。

然而不得不说,他做了一个非常、非常、非常令人遗憾的选择。


他家境普通,父辈祖辈都是老实人,没什么可以倚靠的人脉背景。

出生于小县城,除了念书之外,也没什么肉眼可见的个人特长。

不读书,将来的路怎么走,可能少年人还有很多天花乱坠的幻想,但命运本身是冷酷的。


我朋友听我说了这孩子的事儿,一个劲儿问我:“他的原生家庭怎么样?我想知道,以后好避免我的孩子出现同样的情况。”

我说:“家里人互相信任、感情很好,父母俱在,还有一个妹妹。”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的印象中,我曾多次听他奶奶说起过一句话:“我这孩子从小就懂事,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小学老师舍不得他,初中老师舍不得他,现在高中老师也舍不得他。”

话语之间颇为自得。


一来,她内心真的这样认为;二来,她觉得这样的话能带给孩子鼓励。

但事实上,孩子却因此认为,自己只是在扮演一个让别人喜欢的角色,而不是在做自己。

其实他挺爱学习的,我说的是发自内心的“爱”,从他平时听课、看书、作业的状态看得出来。

但是他的家里人早就把这个定义为“自觉”“懂事”,而不是“热爱”“追求”。

所以,慢慢地,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因为“自觉”“懂事”“让老师喜欢”“让家里人放心”才学习的。


举个例子,就像你身边有一位长辈,每次你要做什么的时候,他都能抢先一步给你下个命令。

你口渴了,正要喝水,她马上语重心长(或者厉声呵斥):“人一定要多喝点水,你都多久没喝水了,快去喝,要不然对身体不好!”

顿时,这水不喝口渴,喝了又憋屈。

你会忘记这是你本来就想要喝的水。

喝水这件事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又或者说,本来的意义被推到了连你自己也没察觉的小小一隅。


小时候你没什么感觉,等到长大了,有感觉的时候,你对事物的定义就变了。

在你看来,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是为别人做的,都是在别人的要求之下做的。

但你毕竟是个人,你需要自我。

于是,就只有那些“错误”的事情,可以证明你的自我了。


比如玩手机,一直沉迷地玩手机。

家长烦躁不安或者怒不可遏,孩子会觉得: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能透个气。

但同时他的内心也知道,一直玩手机不对;越优秀的同学越会这样觉得……

那种矛盾的罪恶感,可以摧毁一个人,让他变得头脑混沌,空虚悔恨。

有时候就难免说点傻话,做点傻事。


但是到这个时候,周围人反而很难把他拉回来了。

因为他内心其实是恐惧的。

这种隐藏的恐惧,会让他拒绝去理性思考这件事情。

而他会觉得:”其实我很冷静,我从来没有这样平静过。“

他会恨不得立刻把一切敲定,尘埃落定了,自己就能如释重负。

既然他选择了一个令自己恐惧的做法,自然也就没有胆量再重新做一次选择。

他会不断地告诉自己,这种选择是对的。

直到生活真的给他教训。


我并没有在遇到这件事情的第一时间就把它写下来,而是等到了很久很久以后。

因为我的内心希望,我是怀着对他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去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指责他,或者语重心长地讲什么大道理。

我希望我是真的对一个年轻人的前途出现了重大波折而痛心,而不是“我跟你们说我最近遇到了一个奇葩气死我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希望今后遇到同样的孩子,我能有更多更好的办法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没能阻止。


下一次如果再有家长说:“我这孩子从小老师就舍不得他。”

我也许会说:“对于老师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老师只会关注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而不是寄予过多的私人感情。我最大的愿望并不是教到我舍不得的学生,而是教出一个懂得为自己的命运而奋斗的学生。

我平时找他沟通,也不是因为舍不得他;换成班上任何一个孩子,我都会找。

这是教育者的使命,而不是因为这个孩子有多么特殊。

以后,这个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他就会懂得我今时今日所说、所做的一切。


听话和懂事,有时候甚至是反义词。

一个人,总是在执行别人愿望,怎么可能真正懂得这个世界呢?

他要学会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生命,发现自己心灵的微光。

听话的对立面并不是叛逆、不听话,而是自己思考、自己追求、自己规划、自己做主,自己欣赏自己的成就,自己憧憬自己的将来。

周围所有人,都是你可以动用的学习资源,但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真正替你做主。

他们唯一能起的作用,不过是督促罢了,但也是督促你去做你认为重要的是,而不是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


我希望在将来,我可以让我的学生、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慢慢懂得这个道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