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老臣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为何却下令满门抄斩?
朱元璋面临的不是刘秀赵匡胤的局面,是杨坚的恶化版局面,刘秀如果不是皇族出身和朱元璋一个出身你看他杀不杀,赵匡胤如果不是黄巢加五代十国把世家杀绝,他手下功臣背后没什么家族,并且科举制演化的士绅阶层还未成熟,你看他杀不杀。世家模式的消失的确给了更多人向上的通道,但也只是多了姓氏,食利阶级依然存在,甚至造成了整个明清期间皇帝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没有明确宗族构成的士绅阶层比世家大族更不好针对,没有领头人的士绅阶层的确不如世家大族那样容易造反,但特么更盲目更给脸不要脸或者说不会听话,听不明白话,整个明朝皇帝对付士绅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杀谁能解决问题。(清朝是杀了再说,一个不对多杀几个,杀了没解决问题等段时间再杀,不嫌麻烦,抬抬刀罢了)
为什么如此广泛的杀,为什么整族的杀?怎么对付世家黄巢打过样了,而且士绅阶层比世家大族目标更小更不明确,杀都杀不绝。朱元璋在朱标死之前的目标从来就不是功臣,而是功臣背后联姻的那些江南士族士绅阶层,那些从南宋元朝就昌盛过来的江南大族,以前有统一步伐结构鲜明的世家你知道明确收拾谁,而科举制下的皇帝不知道收拾谁,甚至不知道如何和这个群体沟通,科举制兴盛以来中间这个群体事实上失去了控制者,因为士绅阶层只可能有代言人,代言人控制不了整个群体,只能群体想干嘛他干嘛。清朝比朱元璋还狠,找不出杀谁能解决问题,直接了当,不当奴才的一片片的杀管你对不对,杀了再说。至于能不能整一个控制者出来呢?皇帝能不能成为控制者呢?都不能,科举制下的士绅阶层控制者比世家大族下的超级大族对皇权威胁更大,所以不可能让下面出现控制者,出现了就一步进化到司马懿杨坚的地步。皇帝成为代言人?理想很丰满,但皇权与士绅阶层相互依存但又有很大的利益冲突,皇帝厉害还能处理处理,皇帝不厉害直接白搭。朱元璋在朱标死前他还有选择的杀,朱标死后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了,不杀那些能成为控制人的,隋朝剧本东晋剧本晋国剧本,选一个吧。从结果来说,朱棣干掉朱允文然后北迁是不错的结果了,没了解江南士族之前我还觉得明朝远离财税之地不明智,是朱棣觉得江南不忠诚,后来才发现,何止是对朱棣不忠诚,对朱家忠不忠诚都两说。
回到李善长这个事,一对比萧何就清楚了,萧何自污那事已经讲的很明白了,加上朱元璋就不是冲着你李善长去的,你在哪些人那德高望重你没数?在科举制时代成为代言人有活路,成为控制者你想干嘛?你当时的威望就是从代言人向控制者过度,还有王莽司马懿珠玉在前。什么?你种地耕田?也没见耽误你没事接见人啊,你管这叫种地?司马懿见人都没你勤快吧?你代表的集团对朱元璋不绝对忠诚的时候,你不和其坚决的划分开来,你忠不忠诚已经不重要了,萧何自污就是明白他本身就是一个集团的重要代言人,他再养望怕是要变成控制人,你控制了这个集团,你让皇帝怎么想?自污就是萧何强行打断这一过程的手段,李善长呢?淮西集团本身到后期就不讨喜了,你还要从代言人往控制者进发,我是朱元璋我也干你啊。
二更
好久没上知乎一下看见这么多评论,不一一回复了,反正是匿名,匿名只是不想跟明粉明黑这些二极管撕。就补充一点读明史的想法吧,随意说乱点别介意
第一,明朝财政从头烂到尾,朱元璋的明朝收到朝廷的税实际是各朝代算少的,老朱维护统治不需多说,封建统治者的同性,但从他收税等就可以看出他还是有照顾底层的想法(当然,他那个烂财政系统也是一大原因,空印案是有原因的那些人不是无故杀的,懂财政的一看空印案的缘由只会觉得朱元璋杀的不够,财政系统烂和后面讲的士绅阶层也有重大联系),从他兴修的水利更可以看出。但是明朝的最后压到底层的赋税一点也不低甚至更高。崇祯骚操作多且不说,但缺钱是他一直的弊病,流寇一步步走大有多少原因是崇祯没钱给边军发钱结果军投贼导致的是可以从记载的发展过程中看出的,农民起义在汉唐宋和在明末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只有元末明末农民起义有成功的可能,这个就不展开说了。你可能说缺钱是末代皇帝的通病,但是崇祯的前代模板唐昭宗表示我不缺钱我缺的是明代这种吃苦耐劳的边军,崇祯看见唐昭宗那么富裕的财政能哭出来,当然唐昭宗看见崇祯手下拖着几年军饷还听话的军队也能哭出来。汉宋隋这些大一统王朝也从头到尾没缺过钱,起码没明朝那么缺,为什么?因为明朝朝廷收的税赋,注意是朝廷收的,真心不高,但朱元璋可能没有意识到一点,底层百姓是无法保住自己手里的剩余价值的,你朝廷不收自有乡绅收,你以为你对中间的乡绅少收一点他们会放过百姓?想多了吧,他们之后压榨到最后一分然后一有天灾立马炸开,更完蛋的是他们养成习惯之后你再加税他只会继续往下压自己那份不会拿出来的,举个例子,十分粮食你收三分上来,觉得中间官吏士绅节流个三分百姓留个四分,但实际上,如果百姓活命底线是两分,那士绅官吏一定会逐步以各种方法收到八分,最开始给你三分,后来各种理由上来三分都到不了朝廷手里,到最后遇见天灾百姓交不起民乱就发生了。唐朝等的轻税减徭期间朝廷赋税实际到手都比明朝大部分时期实际收到手的多。明朝的税收结构配合那个烂财政系统在明初有强力皇帝还好,一旦后面失控就会发生明面的朝廷加的税越来越多,到手的税越收越少,百姓越来越交不起税,皇帝背着高赋税的骂却财政越来越烂,没有钱啥也干不了只能看着财政越来越烂陷入恶性循环。古代这种情况朝廷收了加强管理压缩中间的乡绅才是正道,朝廷没有钱连驿站军队都养不起你只能祈求中间士绅做个人别太狠,骂是你担着,钱多一个子也到不了国库。你说乡绅会发善心给百姓留?留多少?江南一直那么富到了明末底层百姓也只能说活着没到陕北那么易子而食的地步罢了,清军南下多少大族奴仆直接帮着清军干主家?而且什么叫乡绅,乡绅只管自己一亩三分地,我江南发灾了我救济还能得善名你陕西发灾关我屁事那是朝廷的事,什么?朝廷没钱?你定的税嘛,你不收到了我院子地下粮库里面还指望我拿出来?所以唐朝宋朝朝廷收税比明狠多了,但是明朝百姓照样活不下去,甚至活的不如唐宋,因为你不收有的是人收,收了转头埋院子里面,你明朝低赋税有个屁用,养肥的不过是乡绅罢了。唐昭宗全国军镇都是看心情给赋税,毕竟他们自己还要养军队,就这样唐昭宗还能养十万神策军还能没事被军阀敲诈,神策军的赏赐待遇是外镇的三倍(虽然战力费不拉堪),换外镇朱温李克用的用法养二十万都不成问题,而且外镇那也是唐末武夫的待遇不是明朝叫花子边军,那时候搞不好最穷的外镇给军士的待遇都比关宁军待遇好,不然节度使脑袋会被军士砍的。这么一对比你知道明朝财政有多烂了吧,宋朝更不用说,都说宋朝财政有钱是因为富裕,你看看宋朝皇帝是怎么捞钱的,京城掏粪的生意都不放过,宋朝对士大夫好,底层强不哪去甚至更烂,而且宋朝那个气候条件比明朝好多少。南明玩完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先来灾再来清军天灾给清军开路(南明废是废,烂的令人发指,但清朝那运气真心好的离谱,刘秀和清朝比起来都担不起天命之子这个称号,大疫搞垮闯军,之后天灾一路开道,离谱的是清军打下来之后就开始逐渐好转。。究极离谱)。各朝代这么一对比哪怕考虑明朝气温低天灾等原因朝廷收到手的税也少的离谱,百姓也照样苦的离谱,你不收有人帮你收不是,朱元璋没通过空印案把财政整好是最大败笔,他这个财政系统上限不低但下限低的惊人。当然,还是那句话,这也和后面讲的明朝士绅特点有紧密联系,士绅和世家大族的区别是导致这个财政系统烂的重要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在古代甚至现代,指望底层自己保住剩余价值?做梦
第二,明朝士大夫乡绅阶层的事。
我谈一件事你就知道朱元璋杀没杀够了。
人们总喜欢把闭关锁国锅扣在明朝身上,有道理,扣朱元璋身上只能说他得背,毕竟他朱家天下,但这件事细数可有意思了,明朝的海禁之争不如说是海关之争,核心点不是开不开海,而是设不设海军,设立海军就一定要收税,和清朝那种海禁完全两回事,但原因导火索有相似点,只不过清朝皇帝不信你士大夫那一套,我赚不到你也别赚,倒霉的是华夏民族。朱元璋海禁要联系当时的漠北失利看其实是可以知道原因的,到了后面照开海,明朝皇帝在朱棣之后又被忽悠着海禁,但是很快反应过来不对啊,多次有想开海的努力,为什么,钱少了啊,你士大夫口口声声说海军费钱,开海贸易亏钱,我一把造船厂烧了海关关了怎么钱不多反少了呢?邪门了。然后又要开海,然后有趣的事来了,一开海就有花样,比如说民变,啧啧,专烧船厂专杀船工的民变,比如支持皇帝开海的大臣没几年就被扔贵州去了。。。我想起一句话,剿匪的胆子没有,借剿匪赚钱的胆子很大。民变的胆子没有,借民变阻止开海的胆子很大。明朝海禁禁的特么是官方海贸和海税,私人出海频繁得很只不过后面这些人把朝廷水师忽悠没之后自己吞下了海盗的苦果。明朝禁海之后海商有多富?连那个狗日的衍圣公都在里面捞钱。这叫海禁?这叫禁海关还差不多。禁海因为倭寇?是禁了海倭寇才猖狂起来的吧,明朝舰队没被自己凿沉之前哪来的倭寇?找死?顺序搞清楚就知道海禁是怎么回事,就知道什么叫风力。还有前文财政问题上,士绅阶层也是同仇敌忾。明朝江南风力之大已经到了可以令朱棣忌惮到迁都的地步了。你说朱棣朱元璋会怕士绅,不怕,但为什么治不了,这就是我要说的明代士绅阶层和唐朝之前世家大族的巨大区别。
谈到明史总提东林党怎样怎样,这属于典型的对这个群体的错误认识,很多人对东林党的认知是严重偏差的,明朝士绅阶层一个巨大特点就是盲目短视,他并不像世家那样有较为明确的意识,东林党只是其中比较出名的代表,东林党在皇帝面前照样任由拿捏,但是类似东林党那种风力从来没被改变过,从始至终,皇帝干掉一个东林党还有西林党,从东林党胚胎都不是的时候就开始了,三杨就是雏形东林党,那时候有领头羊还没后面那么盲目罢了。方孝孺被野史说诛杀十族,后面那方家是秽土转生了?而且那个方家迅速的复起不令人细思极恐吗?被皇帝打压抄家的家族个个能够迅速秽土转生,什么叫风力,这就叫风力,什么叫非暴力不合作,这就叫非暴力不合作,印度那个是孙子辈的。
说偏了,回到士绅阶层盲目这个事上,为什么会盲目,因为科举制度,士绅阶层的纽带从严格的宗族变成了乡族乡党书院等,所以明朝很多江南士人不一定出身大族但一定和士绅大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导致一点,他们是士绅的代言人但不是掌控者,他们大多数时候是没有明确的头目,只有模糊的领头人,而且更换频繁。这种的后果是什么——士绅群体趋利性内耗性极强。他们没有他们的前辈世家大族的长远眼光和较为统一的步伐,什么长远投资,去一边,他们只有盲目的趋利性,更没有能够压制群体的强力人物,哪怕他们之中有远识之士也无法说服并压制整个群体甚至连说服大半群体都做不到,世家大族知道什么叫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群体不知道,东林党不能满足他们的短期利益需求他们立马能组织一个西林党出来,所以明代东林党这类群体不一定都不想干事,只要他们想办事就一定会触及利益,触及就会被其他代言人干下去,这也是我说东林党其实是一个伪概念的原因。这就是明朝的士绅阶层,只有背叛阶层的个人没有背叛阶层的阶层,没有能压住阶层的代言人就别指望这个阶层不盲目短视,苏联我认为嗝屁的重要原因是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外有美国,苏联到灭亡之前普通人生活水平仍然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国家,但食利阶级的待遇不如一切非。。国家)大搞平均,压制食利阶级但却失去了压制食利阶级的强力人物,腐败?体制僵化?苏联那腐败对比美国你看着都可怜,体制僵化涉及苏联崩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资源和市场,不展开说了不然跑题了。苏联失去强力人物压制之后,最后直接被最后一批食利阶级卖了。(有背叛阶层的。。。没有背叛阶层的美国总统韩国总统,在美国背叛了就当肯尼迪里根,里根刺杀前后政策简直是背不背叛的对比,什么叫现代东林党,美国那俩就是正在从三杨到明末东林的逐步进化。在韩国不背叛进监狱背叛了活着都成问题。还分权,分nm,分权只能在地方,为什么自己想),他们盲目、趋利、短视、无法掌控,对待他们只能杀,分化,清朝怎么解决的?杀!拆——比如拆南直隶!用满人。朱元璋杀的狠吗?狠!但从结果看,不够狠,起码没清朝狠,朱元璋要看见这些士绅后面的操作他会当一次黄巢你信不信,虽然杀完也不一定管事,这个事从根本上是很难解决的,因为这涉及人性,几副慢性毒药你只能挑一副喝,只能压制没法解决,起码我看不见解决方法,现在这问题都没收拾利索只能说压制。朱元璋朱棣不读野史读正史从某种角度看那特么太讲道理了,比题中举例那些皇帝讲道理多了,你光看见朱元璋杀的狠,你有没有看见他面对的士绅功臣群体比那些人面对的世家大族不知好歹多了,被宋朝惯的,再狠一点学学清朝至于被编排成那样?
明朝这个朝代以前了解很粗浅也是像很多明粉明黑一样非黑即白,现在越读越觉得太特么典型了也太无奈了,他身上具现的很多问题对现代也极具参考性。朱元璋是一个天才,他设计的这个制度你越看越觉得他天才,哪怕这个制度问题很多,这个制度的迅速崩坏失效更是令人深思,(为什么迅速崩坏还说是天才,因为我认为的崩坏是指未达到理想作用。我认为从朱棣之后就开始崩坏了,仁宣这俩要背大锅,他俩对士绅的宽纵政策是明朝一个关键节点,叫门更不提了,但算上清朝打着补丁维持了四百年,不用天眼去看待,带入他的环境,这人简直究极离谱究极开挂。),明朝典型就典型在他那些问题对比着清朝还有现代各个国家以及近现代很多事,你其实会有些悲观,因为你会发现似乎明朝发生的很多错误只能压制不能根解,哪怕到了现在也无法根解,其实所有穿越文里面解决的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或者说这就是最治本的办法了,那就是发展生产力,但是当生产力一旦停滞,整个地球到最后就是一大号明朝,这也是我极度认同那句一切根本是发展生产力的原因。。。这句话我理解就是。。有些矛盾只能不断发展生产力去缓和,不断持续性治标的方法就是治本的方法。华夏民族对比其他文明圈是极其早熟,一直企图在社会构架上面解决这件事,几乎每个朝代都在试错,都试图治根,现在发现治根的方法就是不断治标。。。。我现在认为发展生产力是治标,不断发展生产力就是治本,子弹永远追不上我那么子弹就和不存在一样,打掉子弹一劳永逸?只要人还有人性我就看不到可能性,但是消灭人性,人还是人吗?
任何古代史都是当代史,只不过明史简直典型得不能再典型。
先写到这,后面有空并且能想起这篇答案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