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华北和中原的平整土地多,却为什么古代没有“华北/中原熟,天下足”的说法?
如果是华北、中原熟就可以天下足的话,明清两代就不必出现“百万河工”的漕运了。更不用说在清朝,朝廷还设置了漕运总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唐宋以后开始,随着对南方开发的增多和新的水稻品种的引入,南方地区的粮食产量是在不断增长的。在化肥还没有出现的时代,农业生产的本质就对光热资源的利用,而南方的光热资源无疑是要好于北方的。以清朝而言,当时湖广地区的水稻年亩产可以达到三石以上,好一点的农田到五六石都没…

蒙古族和满族入主中原后为什么不努力生孩子,对汉族形成人口优势?
因为理论上没必要,实际操作上不可能。 看历史最忌讳带入主人翁视角,觉得自己的民族掌握了政权自己也跟着沾光成了统治阶级了,然而实际上在蒙古黄金家族统治者的眼里,普通的蒙古人并不是自己的同胞,并不是自己帝国的合伙人,只是供自己驱使的牲口,为自己抢掠财富的工具,为自己扩张领土的耗材。 终元朝90多年几乎一直在打仗,不是在扩张就是在黄金家族之间的内战,而蒙古人显然比征服地区的人更适合当战争的耗材,供大汗如牛…
明明江南是中原继承者,为什么会有人认为粤语是古汉语?
吴语是江浙地区的侗台土著学说华夏语/古汉语与南下中原汉人在地化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它跟粤语的形成模式没有本质区别,吴语如果是“古汉语”,粤语为什么不能是古汉语? 汉化地区都是继承者,甚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也是古中原文化的继承者,日语、高丽语、越南语中有大量古汉语成分。 越古越高贵的论调是典型的历史僵尸癖,刻意抬高吴语贬低粤语是中原/北方本位主义基于地理位置的投射,典型分化南方让南方对立的伎俩,吴地…